宣传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开放自信担当: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态度

2015年12月16日 15:56 来源: 钱江晚报 点击:[]

乌镇峰会,站在了历史和未来的交汇点上。

这里是人们心目中真正的江南水乡,粉墙黛瓦,枕水而居,传承千年。

这里又是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举办地,每年这个时候,嘉宾云集,高朋满座,来自全球优秀的政治家、企业家、学者们,齐聚一堂,热烈的讨论,打破了桨声悠悠里的静谧。

人类互联网时代刚刚起步。互联互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清晰。与过去几次技术革命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一样,人类历史再次来到关键时刻。

从信息联网到万物互联,连地球上的每一粒沙子都可以获得一个IP地址。互联网技术已经带给人类许多惊喜,并将进一步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更为深刻地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面对这样的历史变革,由中国主办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隆重召开,与会嘉宾将围绕“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这是近代历史以来第一次,中国处在了全球技术革命的重要位置,为人类进入新的时代提供讨论平台。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两个一百年”目标,又正好与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轨迹相重合。面对互联网时代,中国体现出开放、自信和担当的态度,愿意与世界一道,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让互联网更好地造福人类。

一、开放:

互联互通

拥抱互联网时代

封闭不可能带来发展,打开的大门不可能再关上。在去年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在贺词中表示,中国“倡导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这是中国对于互联网一直持有的态度。

大会是开放的。与第一届相比,此次大会规模更大、规格更高、代表性更广泛、内容更丰富。2000多名嘉宾来自120多个国家,包括8位外国领导人、近50位外国部长级官员,20多个国际组织的负责人以及600多名互联网大咖、学者,中外嘉宾比例为各占50%。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国际电信联盟、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世界经济论坛,众多重要国际组织首次参与协办。

“一带一路”沿线来了40多个国家的代表,将深入探讨“一带一路”国家间如何深入开展互联网方面的合作,打造开放包容的“数字丝路”,生动展示了此次大会开放、合作的精神。

大会的议题也是开放的。

大会设置了10场论坛、22个议题,将就网络文化传播、互联网创新发展、数字经济合作、互联网技术标准、互联网治理等前沿热点问题,进行充分讨论。

中国的市场是开放的。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有的西方互联网公司50%的利润来自中国市场。“我们对全世界的互联网企业是开放的,只要你不伤害中国的国家利益、不伤害中国的消费者利益,我们都欢迎到中国发展。”

海淘、亚马逊、赛门铁克、Apple、Windows、Android……在中国市场上风生水起。

开放还体现在中国企业积极走出去。阿里巴巴、百度、腾讯、新浪、网易、搜狐在海外上市,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百度已获得超过7亿的海外移动用户,月活跃用户超过2.5亿。支付宝已在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服务,2013年就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公司。微信日活跃用户达到6.5亿,其中海外用户超过1亿。猎豹移动74%的移动端月度活跃用户来自欧美为主的海外市场,海外收入占总收入的53.3%。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开放的中国互联网为全球互联网提供发展的机遇。

二、自信:

从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

为世界提供治理样本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国是被欺侮与被掠夺的失败者;第二次电气化革命,中国是后来者和追赶者;而由信息革命推动的互联网时代,中国已从追赶者和模仿者,悄然成为比肩者、引领者,有着足够的自信,去拥抱互联网时代,为世界提供互联网治理样本。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市场。20年前,拨号上网的吱吱呀呀声,就像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婴儿初啼。现在,全球30亿网民中,中国拥有6.68亿网民,12亿手机用户,400万家网站,6亿微博、微信用户,每天信息发送量超过300亿条。全球互联网公司10强,中国占了4家。刚刚过去的“双十一”电商节,仅“天猫”一家电商创下的成交量,把美国“黑色星期五”远远抛在身后。互联网经济在中国GDP中占比持续攀升,2014年达到7%,占比已超过美国。

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大并不代表强。习近平在考察腾讯公司时指出,“我们在自主创新方面还相对落后,区域和城乡差距比较明显,特别是人均带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国内互联网发展瓶颈仍然较为突出。”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他提出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实现“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普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的具体要求。

网络强国,不仅是技术的提升,更是治理方式的转变,要让依法治理成为网络空间的常态。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依法治理互联网是各国政府共同的选择。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自由,只有相对的自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由的前提是不损害他人的自由。治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治理,建立秩序,网络空间里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中国互联网治理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就在于此。

中国的网络治理正在法治的轨道上稳步行进。习近平明确指出,“要抓紧制定立法规划,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等法律法规,依法治理网络空间,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今年7月1日,《国家安全法》正式颁布,加强了对网络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安全审查和监管。同时,《网络安全法》和《反恐法》草案也正在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进入了立法程序。

中国政府加大了网上突出问题的治理力度,特别是集中整治网络谣言、打击网络犯罪、打击网络色情、保护网民的合法权益、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努力让网络空间逐步清朗起来,对网络乱象的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掌门人法迪·切哈德先生将之称为“中国治网模式”,明确指出“中国正在逐渐发挥全球互联网治理讨论中的领导作用。”

三、担当: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倡导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

互联网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迅速滋长了各种犯罪行为。网络暴力、黑客攻击严重威胁着各国的网络安全。在人们共享网络繁荣的同时,需要共同建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

中国是受网络攻击最严重的国家。世界著名安全软件公司赛门铁克发布的最新《网络安全调查报告》指出,在新兴市场中,中国是遭受网络犯罪攻击最严重的一个国家。在2014年,大约2.4亿的中国消费者成为网络犯罪的受害者,经济损失高达7086亿元人民币,平均每人损失2900元,损失触目惊心。

除了这些有技术能力的犯罪分子,有行动能力的国家也在网络空间里自行其是。“斯诺登事件”揭破了美国对各个国家领导人的监控事实。这让各国警醒,网络能力强大的国家,可以如此肆无忌惮威胁其他国家的安全。此后,国家回归网络,各国纷纷出台相关法规,维护网络空间的国家主权。

互联网把世界变成了平的,网络空间成为人类共同的新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不同层面的行为主体都需要建立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需要建立新的治理体系。而新的行为规范和治理体系,必然与互联网本身的特性紧密相关。必须相互尊重信息主权,平等协商合作,不能像过去的技术革命一样,把国际社会变成强国独霸的舞台。

人类应当抓住这次技术革命的机会,构建新的国际关系和行为准则。正如习近平在给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词中所倡导的那样,“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这不仅将推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也将从网络走向现实,为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奠定基础。

上一条:多点“实心眼”领导干部 下一条:国平:在互联网历史上书写新的传奇

宣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