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张美云学习 做西迁精神传人】“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张美云同志是新时代西迁精神的生动实践,也是我校“三创两迁”精神新时代传人的典型代表。宣传部开设【向张美云学习 做西迁精神传人】专栏,反映当前全校各级党组织、全校师生积极贯彻落实校党委《关于开展向张美云同志学习的决定》精神,学践“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新进展、新成效,不断掀起向张美云同志学习活动新的高潮。
翻开学校“三创两迁”的波澜篇章,在一次次曲折多艰的创业史中,总有一些闪闪发亮的姓名让我们肃然起敬,感慨不已。他们中有在北京轻工业学院成立之初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肖连波、杜春晏、赖其芳、金培松、王毓琦等专家级大师;有在西北轻工业学院时期扎根西北、无私奉献的田家乐、潘津生、张德翱等典范级名师;有在西安第三次艰苦创业中自强不息、以身垂范的郑恩让、马建中、张美云、王学川、黄剑锋、张功学等教学名师,他们用心血和汗水书写了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使命担当精神,用大师风范、学人风骨,筑起了陕西科技大学立德树人的巍然丰碑,成为我们学校发展奋进的精神之源。
而今天,在美丽的科大湖畔,在灯火通明的教学楼里,我们欣喜地看到又一批青年教学标兵不断进步,迅速成长,在三创两迁精神的鼓舞下,他们踏着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躬身教育事业,孜孜以求,在教学工作中结出了累累硕果,他们用实际行动为三创两迁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含义,获得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科组二等奖的机电学院教师张艳华就是其中的代表。
张艳华于2008年硕士毕业于陕西科技大学包装工程专业,本着对物理学、力学的热爱,毕业后她选择留校,担任了机电工程学院力学教研室的一名普通教师。主要讲授《工程力学》《材料力学》等课程,共计千余学时的教学任务。身为教师,她始终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标准要求自己,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在十年的教学工作中,坚持课前用心备课,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充实课堂内容;课堂注重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注重改革教学方法,将情景代入到讲课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力学素养和实践能力;课下用情与学生沟通,尽己所能为学生答疑解惑,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根植三创两迁精神,让优良教风薪火相传
殷殷的教诲中,朗朗的书声里,张艳华的教书生涯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回想起初次上课时张功学等老教授对她的指导与关怀,她依然满心感激,久久不能平复。2008年初入职时,她担任张功学老师的助教整整一年之久,一年里,全程听取了张老师讲授的力学等课程,还把讲课录音下来,在课后反复听,反复学,做到“熟能生巧”。机电学院每个教研室里都有一面黑板,在第一次踏上讲台之前,她在这面黑板前反复练习、试讲,张老师就当她的听众兼督导,对她的讲课一字一句的指点,大到一节课程的编排、节奏,小到一个多余的口头禅、一个不应有的停顿,张功学等力学教研室的老教师们就像一个技术精良而手法熟稔的“老园丁”,修剪着青年教师不成熟的课堂上的每一个多余的“枝丫”。
在教学理念上,张艳华深深得益于张功学老师“大学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精神,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的教学主张,在教学中,她一直践行者着“启发式”教学的理念,在学院里在授课过程中,采用情景带入的形式引入课程,提高了学生们对于力学的兴趣,增强了课程代入感,让生涩难懂的力学具象明了。
在授课形式上,她深受张功学这个“严师”的影响,做到“教案准备、板书书写、语言简洁、时间把握”四个“精”。其中最出彩的就是她的板书,她将教案折成黑板的四个版幅,把重点和难点进行规划设计写于四个版幅之中,每个版幅都是她多年经验所总结重点的体现。上过她的课的同学都说,“看张老师的板书,每一幅都版面整齐、书写规范、字迹秀丽,真是一种视觉享受!”他们不知道的是,每一节课前,张艳华都在教研室的黑板上将板书反复练习了许多遍。
就这样,严谨、精确成了张艳华奉为圭臬的授课标准,而她知道,这正是机电工程学院自北京轻工业学院机械系创立之初的教学理念。正是在这样的理念的指导之下,机电工程学院才能把优秀教学单位的“金字招牌”一代代传承,张德翱、张功学、刘庆立......一代代教学能手在薪火相传,践行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信念,为学校的立德树人书写着不悔的人生足迹。
自各界名师博观约取,采集百花方成佳蜜
为提高广大教师热爱教学、投身教学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广大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教师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每年都会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并且出台了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特等奖获得者破格晋升副教授的奖励机制,机电学院青年教师刘庆立就曾获得学校2015年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特等奖,这成为张艳华职业奋斗的标杆,她通过不断的教学能力提升,曾先后两次荣获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一等奖。
机电学院为了提升青年教师讲课水平,也制定了一系类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每年组织院内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树立典型,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培养期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教学能手。二是实行青年教师试讲制度。每名青年教师正式走上讲台之前,会进行若干次的试讲,在试讲后,教研室老教师会针对试讲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三是严格执行集体教研制度,力学教研室每学期进行4-5次集体讨论,集体备课,考试后集体改卷。在集体改卷的过程当中,教师们会对题型的变化和严谨程度进行讨论,大家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改正,共同提高。四是严格执行院内督导制度。学院延聘了周志明等一批优秀的退休教师担任教学督导,通过深入课堂听课、检查备课等方式对青年教师所存在的问题严格指出,青年教师的提高也得益于老教师们的传帮带,将资料、经验和心得毫无保留的传授给青年教师。就是学院内这样的制度和传帮带的影响,才让青年教师能够更早的发现自己的问题,更快的提高教学水平,走向更高的平台。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张艳华说:“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 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好老师,将教学事业发展的更好是张艳华的价值追求,也是其在教学工作中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不竭动力。课堂上的深入浅出、旁征博引,靠的是课后的博观约取,扩充知识面和职业素养,对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她没少费脑筋。在业余时间的钻研中,她不光努力从校内的教学名师身上学习经验,还利用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举办的的名师讲座、外出培训等契机,努力向校外的名师学习。
2018年5月,张艳华在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带领下,赴清华大学接受了围绕“高等教育理念、师德素养建设、信息化教育技术和综合素质培养”的素质培训,通过5天紧张充实的培训学习,张艳华在思维观念、眼界视野、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等方面均有较大收获,看到了巨大的差距,也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愿“效清华之行,植科大之根”,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艰苦奋斗、聚力笃行。
在比赛中淬火,千锤百炼铸就荣誉
又是一年秋天,“科大人”们半年时间的春种夏耘到了收获的季节。暑期刚过,喜讯传来,张艳华荣获了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科组二等奖,至此,历经半年的紧张备赛终于告一段落,历经学院选拔赛、学校决赛、省级决赛、国家级遴选赛、国家级决赛,张艳华在高强度的训练打磨中迅速成长进步,通过一次次的参赛,省内名师组团培训,名师组队现场指导,同行顶尖高手同台竞技……站了十年的讲台在她的心目中豁然变大,向来局限在校园里的视野扩充得很远很远。她从行业技能竞赛这种高负荷的培训形式中获得了快感,也取得了进步。从教十年里,正是一次次的比赛打磨着她,一次次的培训涵养了她,让她如一柄千锤百炼的宝剑,在参赛中不断淬火,一经出鞘,所向披靡。
张艳华一直积极申请参加各类教学技能竞赛,在校内,她曾荣获2011年和2017年陕西科技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和一等奖。2018年6月30日至7月2日,她参加了为时三天的陕西省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举夺得特等奖,并被推荐作为代表陕西省工科组参加国赛。学校工会、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也采取了多种措施,助力张艳华向最高峰冲击。各位专家的指导,不限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就形象设计、心态调整、时间把控等进行全方位指导。来自校内外的帮助和专家的指导,对张艳华的参赛产生着行胜于言的力量。随后,她还参加了在陕西师范大学举办的国赛集训。在备赛过程中,张艳华有时面对专家指导团试讲;有时,一个人自言自语,反复演练。她对精雕细琢的资料进行重新整理,将自己的讲课过程用手机录下来,一遍遍检查自己的语态,不断进行语速训练,再通过听录音手动转成文字作为备讲稿。“比赛不是终极目的,但通过比赛,我学到了很多,得到了很多。比赛,给我打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参赛归来,张艳华总结了很多。“正是学校和教研室的领导、专家与同事的支持、帮助、鼓励,给了我强大的责任感和前进的动力。通过这次比赛,我也清楚地意识到,与建设双一流大学的目标相比,与全国高校的同仁们相比,与我校的广大教师相比,我还有很多汗水要付出。”
8.27-31号,浙江金华。在没有休息日、没有假期的日夜奋战2个月后,在把参赛20个教学节段几十遍地打磨,PPT课件先后修改几个版本,手写讲稿近10万字后,张艳华站到了青教赛决赛的赛场上。她抽到的题目是《压杆的合理设计》。张艳华一袭得体的黑衣,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显得知性文雅,落落大方,面对评委开始了她的讲课。从生活中常见的钢锯条引入,逐渐展开着自己讲述的内容……引人入胜的导课,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着磁性的声音,打动了评委,折服了听众。张艳华站到了领奖台上,她成功斩获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二等奖!
进程至此,她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陕西高校。从走向赛场的那一刻起,她已经别无选择,只有往前冲。
她教过的学生一再向记者介绍:“张老师,可亲可敬,就像我们的大姐姐。她教我们《工程力学》,让我这个很不喜欢力学的人,也爱上了力学。也许岁月会冲淡很多记忆,但我永远忘不了和张老师在一起的日子。”
一身青春的活力,一颗淳厚的爱心,一份执着的追求,张艳华把平凡的三尺讲台站成了人生大舞台。厚积薄发,她一路耕耘着收获;登高望远,面向高等教育的“四个回归”,张艳华挥洒汗水,传道授业,收获桃李芬芳,谱写一线教师的最美华章。
(编辑:王兴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