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张美云学习 做西迁精神传人】“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张美云同志是新时代西迁精神的生动实践,也是我校“三创两迁”精神新时代传人的典型代表。宣传部开设【向张美云学习 做西迁精神传人】专栏,反映当前全校各级党组织、全校师生积极贯彻落实校党委《关于开展向张美云同志学习的决定》精神,学践“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新进展、新成效,不断掀起向张美云同志学习活动新的高潮。
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工作,天色渐暗的科大操场上总有很多夜跑的师生,他们用坚实的脚步在一圈一圈的奔跑中诠释着坚持的意义。一位步伐矫健的长者是这些跑者中的“老面孔”,他更保持着爬山、打羽毛球、骑单车等运动的好习惯,还曾经完成了一天200公里不间断骑行的赛事。
可能大家很难想象,这位“运动达人”竟是一名坚守三尺讲台三十余载的老教师,他就是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的宋宏新教授,“我在课堂上讲营养与健康方面的知识,所以自己更要身体力行践行平衡营养、运动健康的理念。”
一心一意、无畏前行是“跑者”宋宏新的态度,更是“师者”宋宏新的方向。
35年前,他的梦想是走上讲台,把书教好。
35年间,他始终不忘初心。
师者匠心,走上讲台都要充满“仪式感”
如果今天有课,生活中的“糙汉子”宋老师总是早早起床,换上正装,再对着镜子认真整理好仪容,才能坦然自若地手拿教案走进教室。“我仅有的几套正装都是留着给学生上课时才穿。”对宋老师来说,上讲台是一件庄重的、具有“仪式感”的事情,讲台上自己的形象一定要充分体现师者之范、容不得半点马虎。
宋宏新老师(左三)1989年在实验室
宋宏新老师(第二排左三)带领发酵93级学生在西安汉斯啤酒厂实习
1983年夏,刚从西北大学生物学系毕业的宋宏新24岁,想到要走上讲台,面对那么多学生,他心里忐忑不安。“那时候为了备课天天熬夜,备课一晚上用到的书籍、资料把宿舍的单人床摆得满满当当。”宋老师回忆说。从试讲、带学生实验、给主讲老师当助教、反复听课备课,直到第一次走上《生物化学》课的讲台,这名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找到了让自己心安的最佳办法——“备课要做到绝对的认真”,这个“认真”要到什么程度,他自己心里最清楚
——是无论课堂规模大小,从来不坐着上课,“坐着我不会讲课,坐着就不叫上课”;
——是不仅对所教课程深钻细研、烂熟于心,更厚积博览、海纳百川,在课堂上旁征博引、举重若轻;
——是深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把教学当成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听为主动学;
——是在微信朋友圈中经常分享《把课上好是教师最崇高的师德》等文章,借以时刻提醒自己并与教育工作者们共勉,“坚持自己对责任与担当的选择,永远挚爱自己所选择的‘教书’这件大事”;
——更是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依然坚持着这些三十多年前给自己定下的工作中的老规矩,“我现在还是备课的时候熬的时间比较长”。
行者不怠,一门课程创下“两项纪录”
在陕科大,课上得好的老师不少,但是能凭一门课就创造“纪录”也算凤毛麟角,宋老师绝对是其中的元老,而且这纪录一拿就是两项。
纪录之一:由他主讲的《食品营养安全与健康》是全校开设时间最长的本科生通识公选课。这门课至今已经开设了11个年头。从学校开始开设公选课时起,他就申报开始主讲这门课程且一直在坚持,这当中并非没有其他老师加入过,而始终坚守着的只有他,“现在我已经把上这门课变成了一种责任。”
纪录之二:他是学校授课学生人数最多的老师之一。这门面向全校非食品专业学生的通识课,深受理、工、文、管、艺各类学生的喜爱,每学期选课学生多则可达2000人以上,高达全校应选学生的60%,11年来累计修课学生达万人以上。
“我特别喜欢教师这个职业,热爱自己从事的生命科学专业。敬畏生命,用心去探索生命的奥秘,书写生命的礼赞。”正是因为怀着这份对教书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宋老师一心一意辛苦着并享受着做一名纯粹的教书匠的快乐。
不断学习、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的宋宏新从未停下脚步。从三聚氰胺奶粉到化学火锅底料,从瘦肉精火腿肠到染色馒头,从硫黄生姜到福尔马林血旺,上一秒在微博上刷到的食品营养安全社会热点话题,下一秒就会出现在宋老师的课堂上,且看他怎么用专业知识条分缕析;针对女生们爱问的“吃什么能减肥”等问题,宋老师用启发式、开放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带着大家对各国膳食指南一探究竟,再加上合理的健康指导,一学期下来,同学们的减肥目标已经变成了合理营养、平衡膳食、适量运动、心身健康。“我对这门课的定位就是普及‘食育’教育、传播营养健康知识的科普课。”宋老师说。
通过宋老师的不懈努力,2015年,该课程获校级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2016年,获陕西高校慕课(MOOC)建设项目立项;2017年建成该课程在线开放课程,在陕西慕课中心平台上线运行。他主讲的《食品营养学》课程获陕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主持完成的《生物化学多媒体教程》获陕西省教育厅现代教育技术成果二等奖,负责的“生物化学教学团队”获陕西省本科高校教学团队......这位倡导“食育”教育的老教书匠始终紧紧地跟随着新时代的步伐。他拥有了更大的平台普及营养健康知识,面向更多的人发挥营养安全教育的良好社会效益。
长者殷殷,高票当选“人气导师”
从教35年来,宋宏新不仅在教学上深耕细作,也很注重教学科研的平衡发展。他先后主持完成省部级、厅局级科研项目20多项,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奖项,但要说到他最引以为豪的荣誉,却是2014年至2017年连续四年获得“授业解惑”奖、“食光”相伴奖(人气导师),这是由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全院学生自发投票评选,“能够获得同学们的最高票数认可,就是我从教生涯取得的最大成果,也是我最为珍视的宝贵荣誉。”宋老师笑着说道。
在大四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中,他一直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指导教师,学生们说:“宋老师选题认真,注重设计及实验的过程指导检查,对我们的论文字斟句酌,哪怕有一点点不正确的地方,他也能够一眼就看出来,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修改。”2001年至2017年的16年间,宋宏新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累计获得陕西科技大学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20次。在他眼里,为学生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编写教材,没有最好,只有不断突破现状的提高升华。就像他历时5年主编完成的《食品免疫学》教材,书稿在他的手上被标注的密密麻麻,每一次重印前都要反复认真修订。这本针对食品类专业的教材特色鲜明,知识体系科学新颖,重印6次,还获得了2014年度中国轻工业优秀教材一等奖。
多年来,很多学生面对考研、考博联系学校、导师无从下手时,查找学习资料一筹莫展时,甚至遇到生活问题心急如焚时,都得到了宋老师甘做人梯、尽己所能提供的无私帮助。曾经有学生想参加华南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学校的研究生推免,找到宋老师做推荐,宋老师认真写好导师推荐信,还主动电话联系对方学校介绍学生的情况。宋老师觉得这些都是作为老师分内的事情,比起传授知识、技能,宋宏新更想用自己对事业、对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和热爱去感染教化学生。在这个不缺少“心灵鸡汤”的时代,他更看重和学生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实打实、点对点的为学生做事。回顾起那些授业解惑、乐此不疲的日日夜夜,宋老师爽朗地笑着说:“师生关系是最纯粹的人际关系,不掺半点杂质,有的是责任、义务和情义。只要播种了、付出了,你就会有收获、有成就、有感恩。”
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第34个教师节当天,他指导的研究生们找了个理由把宋老师“骗回”了实验室,在与他们朝夕相处的“瓶瓶罐罐”的见证下,学生们为他播放了一个精心自制的视频作为节日礼物。看完视频后,一向开朗直爽的宋老师竟有些说不出话,自他任硕导以来,指导过的历届研究生50多人都出现在了这个视频中为他送上真挚的祝福。2000级学生、在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从事研发工作的高栋对宋老师说:“人生路漫漫,师恩永难忘。”2001级学生、陕西科技大学教师薛海燕说:“祝贺宋老师喜获省级教学名师,在我们的心中您实至名归。”2006级学生、北京林业大学教师刘静说:“祝宋老师永远年轻、充满活力。”现如今这些学生们分布在天南海北,奋斗在全国各地,有的在科研领域有所建树,有的在平凡岗位施展才华,他们都没忘记今天是属于宋老师的节日,他们向这位“大家长”倾诉着共同的心声:“一纸书,挥洒词赋古今;一单骑,踏遍碧水青山;一掠影,定格四季变幻;一术业,彰显真知灼见;一方台,厚载半生情怀;万千学子,感怀一世师恩。”
回到家中心情久久不能平复的宋宏新在他和学生们的微信群里写下了这样的话:“过去的岁月你们使我平凡的世界充满阳光,使我迟钝的大脑有了交流碰撞的疆场,让我深知责任与义务的真正内涵,让我懂得学为人师、有教无类,不仅仅需要智商和情商,还需要持续坚持脚踏实地的力量。今天,你们依然是我前行的力量。孩子们,未来的日子,有你们相伴,行走不孤单,夕阳也灿烂……”
新闻小贴士:
宋宏新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与营养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分会委员,陕西省生物化学学会理事,陕西科技大学生物化工学术带头人。省级生物化学教学团队负责人;省级《食品营养学》资源共享课程负责人;主持完成多媒体教程获陕西省教育厅现代教育技术成果二等奖;主编《食品免疫学》获中国轻工业优秀教材一等奖;出版教材6部,其中主编3部。主持完成科研项目18项,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承担《生物化学》和《食品营养学》本科课程教学,多年来面向全校开设《食品营养安全与健康》课程,受到学生一致好评,该课程于2017年建成在线开放课程。